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国学的分类
“经”:儒家思想
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记录历史之学如《史记》、《通志》,《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等
“子”:诸子百家之学《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商君书》,《孙子》、《老子》、《庄子》等
“集”:文集之学、纯文学《李太白集》、《楚辞》、《王荆公集》、《乐府诗集》、《文苑英华》、《玉台新咏》《全宋词》、《全唐诗》等
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
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合一
v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v儒家指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v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v我国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儒家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与人关系-和而不同
•在人与人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调和,更不等于泯灭差别的同一,而是“和”与“不同”的统一,是“和而不同”。《国语·郑语》载史伯语云:“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很显然,和谐是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只有不同的色、声、味的统一,才能产生和谐;如果只是单一的色、声、味的简单重复,便不能产生和谐。
•道家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互相平等、无分贵贱,倡导“平易”、“恬淡”的人生境界;
•佛家标举“因缘和合”;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
•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和谐理念。
人的身心关系-加强修养
•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加强修养,实现自我身心和谐。
•儒家认为,个体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加强道德修养,实现身心和谐,才能为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个体实现身心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必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持之以恒地改造、充实和完善自己。
•佛家认为,面对生老病死、短暂无常的人生,人只有保持超脱的心态,才能打破现实中的重重围困,超出自我的界限,求得心灵的平静、安宁与淡定。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人的身心和谐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与现代管理
“以人为本”是单位文化建设和单位管理目标的核心理念现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
1.依靠人,把员工作为单位发展最重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