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为一家省级国企讲课,助理在会场做
培训前的“破冰”活动,笔者在门外等着上场。一位女员工,端着脸盆从办公室出来,经过会场时,正好,会议室后边一扇门是开着的,就见这个员工,抬起一只脚,咣当一声,就把门给重重关上了。惊得笔者一脸愕然。
员工用脚关门说明什么问题?笔者陷入深思,如果是在自己家里,她会这么做吗?我们只能说,这位员工,绝对没有视公司为家,体现主人翁的精神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有的企业精神“高大上”,脱离员工太远。北京一家公司网站有关企业
文化是这么写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当然,这样的企业
文化,也没错,关键是,在企业层面,它与员工有直接的关系吗?
某一家企业
文化墙上用大大的字写着“责任”,强调担当,可笔者给这家企业讲了十余天课程,却连只要一使用就一直发出滋滋杂音的音响,反映了之后,都没有人去修,投影仪也无人去开关,只有让助理来去做,这种挂在墙上的企业
文化,到底是谁的
文化?可以保证,它不是员工
文化,应该说是一种高层
文化。
企业精神要想发挥它的威力,首先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员工认同基础之上。要想获得员工认同,应该有两种途径:
一是企业自上而下自然而然形成的企业
文化或精神。比如,领导、管理者自身的带领带动作用,形成的企业
文化,如敬业、勤奋、认真、务实等等。
二是后天与员工一起形成的企业
文化。比如,先前没有成文的企业
文化,将多年积累的
文化雏形系统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优秀员工行为与意见,最终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精神或
文化。
但很多企业的精神或
文化,却是领导人意志的体现,虽然,有高度,也有前瞻性,但却脱离实际,让员工遥不可及,更不用说执行。
实际上,企业精神是需要从低到高的,一个员工连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连明天能不能还在这家企业待下去,工资和福利能不能顺利兑现,都心里没底,你能跟他谈企业精神吗?只有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再通过提供有充分竞争力的平台和激励手段,企业精神才能慢慢融入其血液,落实到每天的行为当中去。
企业精神,最初应该强调个人的修为,比如,付出、实干、感恩等等,鼓励大家齐心协力,把企业做强做大,然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可以过渡到担当、奉献、爱国等等,企业精神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讲究过程与阶段。
企业精神,还需要企业、高层与员工彼此信任与互动。一个等级森严的企业,是没有共同的企业精神可言的,因为大家都在自己的“等级”做事,互不渗透,一个缺乏信赖的企业,也是难以做到员工认同的。
有时遇到一些企业在酒店举办年度会议,或订货会议,却让酒店服务员将房间内的所有食品、饮料等统统撤下,这种“防贼”般的做法,意味着什么?一个连自己的员工都信不过的企业,员工会全身心投入吗?员工会在企业里找到家的感觉吗?
企业精神或
文化,不是空口号,而是企业上下的共同认同。企业只有真正地把员工当人看,倾听员工心声,关心员工疾苦,与员工一道共同打造企业精神,企业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身的精神,才能真正“接地气”,才能融入到员工的心智与行为当中,才能产生
生产力,而共同创造与分享企业成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