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儒学发展中,“子思之儒”、“思孟学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前人们研究孔子以后的儒学,总是首先想到孟子、荀子。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那末,孟子的学说与子思有何关系?子思的思想学说怎样?在郭店楚简被发现以前,甚至连《中庸》都不能确定为研究子思的可靠材料,子思研究简直无从谈起。郭店楚简中大量战国儒家文献问世后,子思思想的大门才算正式向人们敞开,这些宝贵材料的发现,使子思、思孟学派的研究引来了学术界关注的目光,早期儒学研究也因此出现了兴盛局面。郭店竹简中的不少篇章已经被证明是子思学派的著作,属于史志著录的《子思子》,并印证了保存于《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都是子思的作品,也为研究子思的心性学说,研究子思的诚信与内修理论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人们研究早期儒学,再也不能不注意到子思思想的巨大影响。
(一)
要全面准确地研究子思,首先认清子思的思想渊源十分必要。从学术传承上讲,子思幼小时候学于孔子,又受学于曾子,在子思的思想中,孔子、曾子思想的影响都相当重要。
然而,在学术界,不少人对于曾子受教于孔子、曾子的事实并不十分清晰。虽然历来有不少学者指出了子思学术思想与孔子、曾子的渊源关系,但由于对研究资料的认识不同,因此,子思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孔子、曾子的影响,人们的看法还因人而异,多有疑惑。
从关于子思生卒年的最新研究结果看,孔子去世时,子思可能只是十几岁的少年【1】。但子思少年聪慧,很使孔子感到欣慰。《孔丛子·记问》记载了孔子与子思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夫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于进膳,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
孔子儿子伯鱼虽受孔子诗礼之教,但由于短寿,“年五十,先孔子死”,很使孔子失落,对孔子当然是很大的打击。正因如此,子思的表现才令他感到高兴,在子思的身上,寄托了孔子的希望。
作为父亲,伯鱼对子思的学业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倒是作为祖父的孔子对子思少年之时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孔子担心子孙“不修”,不能继承自己的理想,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少年子思聪颖机敏,深得孔子喜爱,成为孔子晚年着力培养的接班人。
《孔丛子·记问》篇还有三段“子思问于夫子曰”的对话:
子思问于夫子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
子思问于夫子曰:“亟闻夫子之诏,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子任法以治齐,而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礼乐哉?”子曰:“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管仲任法,身死则法息,严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子思问于夫子曰:“物有形类,事有真伪,必审之,奚由?”子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乎圣,推数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圣人难诸!”
第一段子思问孔子任用贤人的问题;第二段为子思与孔子谈论治国与礼乐和法之间的关系;第三段探索“心”、“圣”在认识上的作用。对话内容逐渐加深,有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传世文献、出土简帛与此处记载的对照中不难发现,治国用贤、礼乐治国、“心”与“圣”的问题都是子思所关注并进行过详细阐发的儒学范畴。《记问》篇的此处记载正说明子思确实受孔子之教。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曾子很能实践和贯彻孔子之道。他勤奋好学,忠实厚道,修养全面。曾子继承了孔子晚年的思想,内求心性之学,外寻天道。今本《大戴礼记》有关曾子的十篇文献,基本上全面反映了曾子的思想。
曾子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的学业和传授弟子的教学活动,后来成为一位有名的儒学大师。子思跟随曾参学习受益匪浅。《礼记·檀弓》和《孔丛子·居卫》记载有曾子对子思有关礼制问题的对话,这是子思从曾子那里学礼的明证。《圣门十六子书》说:“子思从曾子受业,诚明道德,有心传焉。乃述父师之意,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作《中庸》一书,以昭来世。”从曾子那里,子思继续学习孔子思想,全面继承了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正宗思想。
一般认为,七十子之徒以子游、子夏、曾子学问成就最高。子游一系可称为“弘道派”,子夏一系可称为“传经派”,曾子一系可称为“践履派”。子思在向曾子学习孔子之道的同时,也当受到子游、子夏等的影响。《孔丛子·居卫》有子思“闻诸子夏”有关古代知识的记载;《杂训》篇中,子思以子游的话回答县子提出的问题。但从文献记载中子思与孔门高足同时出现的频率来看,以子思与曾子的次数为最多,这应该也反映出《孟子·离娄下》所说的“曾子、子思同道”,,子思在孔子之后主要学于曾子的事实。
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的《易传》,证明了传统上孔子“晚而喜《易》”的说法,也证实了孔子作《易传》是可靠的。从《易传》与《大学》、《中庸》的比较中,学者们已经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和《易传》一字,但其思想却来自《易经》和《易传》。《大学》中的三大纲领为“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而实际上,“止于至善”是对“明明德”和“亲(新)民”的要求,所以三大纲领只有两条。据分析,“明明德”无论在内容还是具体方法,都显然来自易学。《中庸》一篇,程颐以为是“孔门传授心法”,《中庸》以“致中和”为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庸》以为要有至诚无妄的心态,要有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有行而不倦的精神,以及无过无不及的思想方法,细细分析,《中庸》与《易传》的思想内容是互相沟通、互相渗透的。【2】
子思少年得孔子亲传,又学于曾子以及子夏、子游等孔门高足,在孔子之后,他很快成为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正宗传人。子思随着声名的日益扩大,又有孔子嫡孙的特殊身份,当有不少人投到他的门下读书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子思又系统阐发了自己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曾子学说,以子思为中心,形成了孔子之后一个重要的儒家派别——子思之儒。子思之学通过子思门人传于孟子,又形成了思孟学派。
《大学》作于曾子,《中庸》作于子思,二者与《易传》之间的这种关联,使由孔子而曾子而子思的传承线索十分明晰,子思的诚信和内修主张也是沿着这样的线索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