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千社会当中,要想更好地生存,要想不断地进步,你不能不有自知之明。
从无知→知识→自知,这是人类智慧递进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没有知识,接受教育加强知识学习,不懂到懂,少懂到多懂,排难解疑,化淤增智;所谓知识,先知道再认识;要提升到自知,则需要具有创造的见地、创新的意识,是真正自己领悟之后的自用、变通乃至更高层次的再发挥、再创造。人类进步,文明进化,知识创新就是在这种循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向前推进。
自知之明,具体到人,先要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识自己的优点,才能知道需要什么,保留什么,舍弃什么;认识自己的不足,才知道自己缺什么,补充什么;知识修养上,知不足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行为修养上,知不足才能谦恭做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过分张扬,忌“惟我独尊”。
自知之明,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过激偏激,也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有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理,既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也要客观公正的看待他人和外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要去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去替他人着想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心中“独我无他”。
自知之明,要有满足感,所谓“知足者常乐”,要有感激之心活在世间,以感恩的心理用于社会,不能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要知道“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人的欲望、需求要有,但不可过量,不可无节制,不可超出想当然;欲望需求是用于求知进取而不是其它,否则,只能自我痛苦,自寻烦恼,有悖于社会,有悖于世人。
自知之明,当面临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是以大局为重,还是站在自己的私利上寸土不让,最能体现其境界和修养高低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需要个体对整体观要有一个清醒明确的认识,不能不有危机感。
自知之明,涵盖的面很广,在做任何事情上,具备“自知之明”之心,才不至于轻淡小看估计不足不加重视以“七上八下”之心做事,更不能过于夸大缺乏自信问题重重胆颤心惊望而却步错失良机;
要求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既不过分夸大,也不是让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小心翼翼非常保守低调;对自我如此,对他人、外在也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达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先有“自知之明”之心,才会凡事勤于思考、多动脑筋,认真对待,不掉以轻心;每一次,每一件都会深思熟虑,周详细致;工作需要计划性、系统性,做事要有条理性、目标性。为人处事上,要经常多看自己不足,多学别人长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自知之明,还需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不因有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更不能因有了一点权利便高高在上目中无人;遇到挫折失败,更不可自堕入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他视为一成不变不可救药。这种做法,都是有违人性和背离社会进化所要求的,是不可取的,社会是由每一个体所组成,对个体的不负责不珍惜,即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不珍惜,个体损失,社会同样受损失。
自知之明,要有一颗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自我与社会,不偏不倚,经常反省自我,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能够有益于社会的人。
1999/6/11曾刊于《联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