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张博讲师,张博联系方式,张博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易经智慧导师
14
鲜花排名
396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博:儒家文明与和谐发展
2016-01-20 50498

    儒家文明创始人孔子,诞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追求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老小得养,和平幸福。孔子是人道的启迪者,他以人文的关怀而挺立于宇宙天地之间,他是影响中国礼乐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最大、最久、最深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形而上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形而下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精华的结晶。

    儒家文明,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之一,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任何民族都需要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会失去民族的自主性,失去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就要走向灭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是儒家文明。儒家文明在其长期演变中,孕育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成长和完善,担当着建构民族主体精神的重任,她以自身的生命智慧维护着中华民族精神生命的独立绵延和发展,这是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精神生命所不能比拟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如何实现修齐治平?儒家认为,在国家的治理上要实行德治,即实行文明政治,而不实行暴力政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引导和注重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使百姓对非道德的行为有羞耻之心;若注重政令刑罚,只能使百姓不敢犯罪,但没有羞耻之心。政令法律固然重要,是治国安邦的极重要的手段,但不能使其成为有智德的文明人,因为他没有道德的自觉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注重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政令而不犯罪,并知礼义廉耻。法律与道德犹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法律是外在的他律,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的刑罚是对犯法行为结果的处理,道德的教化是对行为动机的制约,两者不可或缺。儒家主张德治,其首要是官德和政德,即为官以德,为政以德。孔子认为,君应有君德,官应有官德,当政者应以自己道德榜样力量教化百姓,“政者,正也”(《论语·颜渊》)。政字就是端正的意思。当政者自己端正,谁敢不端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当政者本身行为端正,治国就没有困难,反之,如何去端正别人,如何治理国家?当政者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行为正当,以德道教人,不令而行,否则,纵是三令五申,也行不通。朱熹说:“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如必自尽其孝,而后可以教民孝”。以自己的孝道,去教育、感化别人。所以儒家主张从国君到庶人,要以修身为本,自己身修,便可以影响家庭以至国家。福泽谕吉说:“道德是人的品质,它的作用首先影响一家。主人的品质正直,这一家人就自然趋向正直,父母温和,子女的性情也自然温和。”由己及家、及人、及国、而及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道德价值理想。如此,“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以德治国,就会使百姓象众星环绕着北极星旋转那样,听从国家的政令,这是国家治平的根本,也是社会和平、幸福的根本。

      治平要求在经济上从“小康”到“大同”。《礼记·礼运》篇对“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做了描绘。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尧、舜为“大同”社会,文、武为“小康”社会。确定和划分“小康”和“大同”的标准有二:从政治和社会关系来说,“大同”是“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子其子,选贤与能,是一个和平、幸福至善完美的社会;“小康”是以“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是讲信、义、仁、让,有礼、有秩序、治平和睦的社会;从经济生活关系来看,“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郑玄注:“大同”之同,“犹和也”。所以,大同世界即大和世界,即和平、幸福世界。这种和美经济生存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意蕴着道家的自爱、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之义,和爱是大同世界的底蕴。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在“仁政”治理下的“小康”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生活状况,“小康”首先是温饱,然后是教育。把教育作为“小康”社会的指标,这是中国先贤的高明之处。“小康”和“大同”是社会治平的价值目标和基础。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天津站 t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