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张志强讲师,张志强联系方式,张志强培训师-【讲师网】
互联网+全息领导力
47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志强:反思互联网思维
2016-01-20 2309

自互联网思维这概念提出以来,围绕着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根据对互联网思维的态度把人们大致分成两派:一派是力挺,一派是否定。

公开能看到的力挺派里有李善友以及创新研习社的一帮小将;无视派的则有许小年、杨元庆等。力挺派基本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事物,将对现有产品运作模式等进行彻底的颠覆;无视派则认为这基本上是忽悠加舍本求末,互联网不过是一种新的工具。在否定派里面,许小年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说:互联网思维是很荒唐的提法,本人是不太(认可)。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众多的创新之一,人类第一大创新是蒸汽机,但我没听过有蒸汽机思维,随后是铁路、电子,也没有提到思维,国外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我们经常忽悠别人也把自己忽悠进去。

更进一步力挺派里也是众说纷纭,很多说法里对互联网思维五个字缺乏边界清晰的定义,而只是对现象的简单描述,虽不乏金句和灵光一闪,但分量确实不够。

当然这只是冰山之一角,在各种私人聚会里类似的对立无处不在。这场争论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其实是挺罕见的。在今天有多少想干点事的人从来没听过这个词,没考虑过这个词呢?

这种类似于乱战的现实也许和这概念的出处有关,这概念并非来自于学界,甚至也不是来至于方法论专家,而是来自于很多实干家,李善友的推动才使这概念有了一点学术色彩。但偏巧这不是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会重构社会存在形态的一种东西,无比庞大,无比繁杂,其影响范围远不只是商业。极端讲就是大部分谈互联网思维的人群其实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来谈这么复杂的一个东西。雷军有能力描述他的现象并实践它,但其实并没有能力去定义它和挖掘它。这是思想家和实干家的区别。

这么说也许有点抽象,但我们可以做一点类比。近来看到马化腾把互联网比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认可这个人相对也比较多。那我们就可以把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量级的事件提取出来,看看都是那些人主导了这个量级社会变革中的思想。人类最早的一次生产力飞跃应该是农业革命,这个时候来考虑人与人,人与生产间关系的人在中国就是先秦诸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考虑这事的是亚当斯密;到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时系统考虑这个的则是马克思,在管理上则是泰勒,德鲁克等。

如果互联网确实是一场工业革命,那它就必然重构许多东西,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司的关系,公司与公司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必然会有思想巨擘出现来重新审视现实思考未来。当下谁有这些人的高度与格局?

从这个角度看眼下的争论只是局限在公司应该怎么办上,故事不过是刚刚开始,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与投入也还不足。投入不足导致研究不透,研究不透导致逻辑不够严密,逻辑不严密则导致种种误解和喧闹,甚至形不成真正的讨论。这也许与国内的风气有关,实干家不一定懂方法论,但单纯的以成败论英雄必然让大家想当然的认为实干家讲的才是对的。但实际上是实干家更适合讲经验,思想者更适合抓本质讲规则。经验依赖于细节,不可重复,可以直观参考,但规则基于本质,所以可以研究和学习。

如果进行深度思辨就会发现互联网工具论与当下大多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并不矛盾。互联网显然是一种工具,但当这种工具带来的改变足以改变社会形态时,那么就会根据这种工具衍生出相应的思想。这并不难理解,用大刀长矛的战法与用火枪的战术思想显然不一样,但对人类而言大刀长矛与火枪确实都是工具。

否定派里最让我惊讶的是许小年,作为学者他的观点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合适的治学精神。

小米的迅速成功与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无法A股上市等事实上提供了足够强的外部刺激,在这种情形下无视或者在旧纸堆里找答案就有点像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了。

想象下吧,阿里无疑的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这种企业无法兼容于国内的上市标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已定义的价值标准与阿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不兼容。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兼容?因为互联网重置了价值两个字的定义。这种巨大的变化还不足以支撑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么?这太后知后觉了。所以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会重构人与人,人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东西,即使只局限在企业范围内,它也是一种会对产品开发运营模式,人员组织管理模式,甚至财务系统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东西。

在西方炼金术催生了化学,但无疑的当化学还在炼金术阶段时必然会遭受更多的质疑,这应该是互联网思维的现状吧。

互联网思维下的进一步反思

即使再反对马克思的人也承认,他的基本逻辑其实无懈可击。如果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的边际效率持续下降,那这种组织方式必然崩溃,而为边际效率更高的组织方式所取代。

一种新组织方式的胜出总是因为它可以大幅提高生产率,而大幅提高生产率无疑的依赖于科技的力量以及与其配合的组织方式。为使问题变得形象一点点,我们可以把一个组织抽象为一个由众人合体的巨人,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对它而言,必须明确的东西有四个:

1、我何以需要存在?这背后是使命问题。

2、哪里是我要去的方向?这背后是战略问题。

3、如何使聚合后的力量最大?这背后是效率问题。

4、如何处理与其它组织的关系?这背后是公共关系问题。

李善友近来颇具新意的用产品、社群与自组织的东西来解释互联网思维。这解释基本覆盖了第一项、第二项与第三项,但对使命问题讲的不多,事实上自组织、产品、社群必须是个有机整体,并统合于某种精神之下,这种精神就像是自组织、产品、社群的灵魂。这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常说的调调,小米所强调的发烧其实都是这东西。

最终这个巨人所可以爆发的力量依赖于个人能力、个人意愿、内耗程度这样的因素,自组织和其他组织形式相比,显然在个人意愿与内耗程度上有绝对优势。在生产线上,个人的意愿是不关键的,人依附于机器与流程,是机器与流程的一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异化。当智力资本的重要性超过资本的时候,这种组织方式的弊病就出现了,因为他本意是利用人的体力与双手,这导致人的意愿与组织的意愿相背离,进一步导致个人与组织的隐性对抗,结果就是的熵增。自组织则从根本上解决这问题,他让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变得和谐,让精神诉求一致的人走到一起。

自组织所可能带来的结果是极为颠覆性的,形象来讲代表组织的那个巨人在农业时代是拿大刀的,在工业时代是端着枪的,而在自组织时代则是放导弹的。在微观上这就意味着只要找准切入点建立起这种模式(指自组织、产品、社群),那各个行业皆可颠覆。但就和新事物的诞生总是要经历许多磨难才会成熟一样,这种新模式确实会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在为这新模式欢呼的同时,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是在起点而不是终点。

立刻能想到的一些共通性问题有:

1、自组织的适用于谁的问题。

2、决策问题。如果麦肯锡式方法不足以在混沌状态下帮助决策,那企业怎么判断基本方向?彻底回归直觉应该是不合适的。

3、在个人工作不能清晰度量的自组织模式下,如何分配利益才能达到大家所认可的公平?这问题解决不好会像慢性毒药一样,把自组织自己毒死。现实中实现最好的自组织应该是开源社区,但开源社区不分钱,所以没这问题。

。。。 。。。

与此同时,不同行业又会面临一些独属于自己的问题。

对于2C领域,需要先回答一个略有点违背常识的问题,BAT包括360可以算是有互联网思维么?答案很反常识,如果把互联网思维定义为在某种精神下依赖于自组织、产品、和社群这种有机整体来开拓市场的思维方式的话,那BAT,360其实没有互联网思维。据我观察,他们也许重视产品,但并没在社群以及自组织上走出太远。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你不太好说他们的粉丝在哪里,他们又和粉丝做了哪些互动来维持这个群体。如果真是这样,那下个问题就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模式可以作用于BAT所占据的领域么?这必然是可能的,但2C领域中难处是大家已经在免费的提供产品,新模式的效率优势应该如何体现?

对于2B领域,其难处在于社群的组织。个人选择产品时会关注情怀等这类功用以外的东西,但组织与组织之间往往是直接的利益关系,理论上讲B2B类业务发生时,导入个人偏好其实是渎职,也正因此才会有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样的说法。而单纯基于利益会比较难于建立社群,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于O2O领域,其难处可能在于自组织。自组织一个显然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必须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在O2O领域里一旦要涉及地推等往往需要比较庞大的员工群体,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员工需要使用传统的层级式结构,而一部分人则需要使用自组织模式,这种混搭需要很高的功力。这意味着有互联网思维且做O2O的企业很容易在传统企业擅长的地方吃点亏。

结束语

互联网思维下其实是一个新世界,但它的面纱不过只掀开了一点点,新世界里有无穷的财富,但也有病毒和土著等来给你制造难题。为了更好的在新世界里落地生根你就必须搞定这些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和争论真的不过是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天津站 t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