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平均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就是一个平等、平均思想的主张者。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中国历史上平均、平等思想经久不息,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其思想的源泉就在孔子这里。孔子之前的晏婴也主张“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思想,也主张公正、平等的思想。在中国的广大农民群众中,平等、平均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以“平等、平均”作为口号或纲领,农民起义领袖曾提出过“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平均纲领,并影响深远,由此可见平等、平均的魅力。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这句俗话说明在中国民间普遍存在公正与平等的理念和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就是要端平中国这碗水。
“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平等、平均”是“和谐”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孔子更提出“中庸”观点,主张“和”与“中”,施政使民,贵乎“执中”,天地万物,贵乎“中和”。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苟不能以中和养其志,能浩然乎!”先哲前贤们的和谐思想和观点,表现他们对和谐社会的热诚追求,他们的思想成为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就是要推进社会公平,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准则,在这个准则下,各个群体和阶层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准则,为实现天下大同提供行为准则。
《吕氏春秋·贵公》说:“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实现社会的公平平等,既是目标,同时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的方式,没有公正平等,就没有社会的安定,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集聚社会资本,培养责任、信任和诚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要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我们现在所说的“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公正平等”,是超出孔子所说的“平等平均”的,它不是绝对的平均,绝对平均将导致发展的停滞,它是一种更侧重于“公正”的平等。这种“公正平等”在市场经济的现阶段,有其具体的内涵: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行业和群众。要完善社会组织,通过改革各种规范体系,让公民、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国家通过公共和公共财政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活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当前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