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鲍鹏山讲师,鲍鹏山联系方式,鲍鹏山培训师-【讲师网】
鲍鹏山 2022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百家讲坛特邀嘉宾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鲍鹏山:今天,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自己
2016-01-20 11211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短短三十八个字,孔子如此叙述了自己的一生。

此可谓史上最短的一篇自传。后来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完美人生。孔子所达到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两千五百多年来,不断被阐发;不断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鲍鹏山谈——

先贤的为人处事(与人相处)之道

一、己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伟大先贤孔子的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己”与“人”的关系,已被镌刻联合国总部大厅。这句话到底讲了一种怎样的关系?深意何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里面两次出现,孔子在回答冉雍和子贡这两个学生的两个不同问题时,都说过这样的话,这还不包括他和子贡、曾参谈话时暗示过的两次。与此相关联的思想表述就更多了。所以,我甚至以为,不是“仁”,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为, “仁”,其实正是讲的“二人”,讲的就是人己关系,群己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底线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可以说,“仁”是概念,而“恕”是这个概念的最基本内涵。按照孔子的解释,这是一个人可以终生奉行并应该终身奉行的人际关系、族群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先贤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比如“仁者爱人”、“温良恭俭让”、“宽囿”、“忠恕”等等,但是,这些观念今天似乎已经不那么被尊崇了,难道过时了?

只要人还需要交往,需要在人群中生活,这些观念就永远不会过时。很简单,不是别人需要我们爱,需要我们宽宥,需要我们谦让,而是,我们自己需要别人的爱、宽宥和谦让。而爱、宽宥等等,只能由人群提供,而人群中有没有这些,有没有爱,就看我们组成人群的每一个人心中有没有爱。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爱了,我们生活的族群也就没有爱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爱?我们的爱的需求到哪里去满足?儒家伦理学的起点就是“反躬自问,推己及人”。

其实,我们需要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而不够强大的;我们需要宽宥,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有缺点而不够完美的。简言之,爱,基于我们自身人性上的匮乏。人性不变,爱、宽宥、谦让就永远是我们的渴望。

至于“温良恭俭让”,这是子贡对老师孔子个性气质的描述,后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性格和气质。这种整体气质,体现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民族的文明和教养,也体现出一个民族深沉的内涵和深藏的力量。这种力量,淡定,含蓄,强大而不张扬,坚韧而不尖锐,恒久而不保守,稳定而不顽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出这样一种伟大的民族气质,实在珍贵,我们不能只用几十年的时间,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放弃,毁掉这样的气质。今天网络和现实中到处可见的暴戾之气、泼妇街骂、流氓街斗、泼皮腔调,甚至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所不能免,实在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的文化堕落和文化耻辱。

其实,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争论,野蛮不是力量,文明才是力量;暴力不是力量,正义才是力量。

 

二、尊重与自重

1、媒体呼吁人们在公共场所要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基础的社会关系,它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形成的?

你所说的“媒体呼吁人们在公共场所互相尊重”,有些媒体是,有些媒体却未必如此。不少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不讲逻辑,不讲道理,只有情绪的宣泄和对对方的毫无学理意义的冷嘲热讽。这种文风与文革文风有着明显的血脉关系,但可悲的是,这类文章却最为受众叫好,因为受众需要的,也不是心平气和的思考和对对方的理解,以及理解之后对对方做事实或价值反驳,他也只需要情绪的宣泄。这是一个宣泄的时代。但是,一个大国,非理性的作者和非理性的受众甚嚣尘上,是危险的。因为,大国之力量的最终体现,乃是国民的强大,而国民强大的最终体现,不是国民的暴力,而是国民的思想能力。一个文明古国,一个有着几千年文章历史的古国,非理性的情绪宣泄的文字充斥媒体,更是文明的耻辱。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越是没有论证过程、越是蛮不讲理、越是极端偏激的言论,传播得越快越广,很多人深谙此道,以此博取眼球。但是,这类言论,伤害的是他人、伤害的是社会的良知和理性。所以,孔子讨厌巧言令色,要人们说话慢一点:“仁者,其言也讱。”仁德的人,说话慢一点,不要不经过大脑就滔滔不绝。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正如到处充斥谩骂是不文明的表现一样。

 

2、人在社会中应该尊重别人什么?同时靠什么让自己被尊重?尊重与自重,二者是排斥的还是相辅的?

尊重他人,有两种层面:

一,无条件的尊重。就是尊重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人权和人生。不能无端侮辱一个人的人格,不能无端剥夺一个人的人权,不能无端妨害一个人的生活。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

二,有条件的尊重。比如一个人贡献大,人品好,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孟子就讲过受人尊敬的三个条件:地位高、年纪大、德行好。这种有条件的尊重或尊重必须有条件,是有一定道理和正面价值的,它会促使人们道德上进,促使人们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所以,一方面我们倡导无条件的尊重,但是,也要提倡有条件的尊重。没有无条件的尊重,文明没有底线;没有有条件的尊重,文明不会进步。

每一个人,既有权利获得他人的无条件尊重,也有义务争取他人的有条件尊重。

无条件的尊重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有条件的尊重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无条件的尊重是保护力,保护人的基本权利;有条件的尊重是提升力,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三、争与让

1、人们说公共场所的争执往往起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有多少事是大事呢?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正是从这些小事反映出来的吗?

孔子说:“其争也君子。”孔子不反对争,但他要求人们不要有小人之争,他要的是君子之争。君子之争有两个内涵:一,君子所争之物:是非;二,君子之争之手段:规则。那今日市场经济,人们在市场上争利,是君子还是小人?争正当的利,就是君子,争不正当的利,就是小人。用正当的手段争,就是君子;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争,就是小人。正当的利为“是”,不正当的利为“非”。所以,君子争是非,并不是说君子不争利,利与是非不是同一逻辑层面的东西,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利中包含着是非,君子争利,就是争利中的是非。比如,国家人民之利,就为“是”,贪官污吏奸商之之利,就是“非”;个人合法权利,就为“是”,不合法之利,就是“非”。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在儒家看来,就是君子维护正义,而不是所谓小人争利。有人说,儒家文化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不适应竞争的年代,这是误解,儒家不反对竞争,恰恰相反,儒家是非常具有竞争性的学派,只不过它特别注意竞争手段的合乎道德,于是儒家特别着力为竞争制定规则——它反对无规则的争。儒家特别强调程序正义,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种精神,非常现代,非常重要。

鸡毛蒜皮之争,往往出于意气。这样的争,是儒家反对的。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把这种出于一时意气的无原则之争,看成是人的迷惑。孟子把“好勇斗很, 以危父母”(《孟子·离娄下》)看成是五不孝之一。荀子说“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荀子·荣辱》)

为什么儒家三巨头都反对这样的意气之争?因为这样的争,没有价值,反而要伤害价值。文明的人,尽量不要卷入意气之争。文明的社会,要尽量减少这样的义气之争。

 

2、老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现在人似乎觉得中国传统的忍让观太陈腐了。那么何事该争?何时该忍?大家都忍让,坏风气会不会横行霸道?好人会不会永远受气?

这事不能一般而论,要看情况。原则上的事,事关基本权利的事,不能老是提倡忍让,因为忍让就是让渡权利。一个国家搞得人民习惯性让渡权利,既鼓励了坏人,容易形成恶人得势好人憋屈的社会氛围,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导致公权力无限膨胀,损害人民利益,不利于建立服务性政府,损害政府形象和党群关系。直言之,人民自觉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在为国家进步做贡献,为改革开放做贡献,就是爱国。而那些鼓吹“爱国”而主张牺牲国民利益的人,其实是在“害国”,因为按照他们的主张建设出来的国家,不能保护人民的权利,人民不会幸福。爱国,就是要把祖国爱成一个人民生活在其中觉得自由而幸福的国家。

中国社会在明清以后,进入非常黑暗的专制时代,面对强大的体制,人们颇感个人的渺小,反抗往往只会加重自己的损失和伤害。于是形成了类似于“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字头上一把刀”等等犬儒哲学、奴隶哲学,国民性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负面的东西,严重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并导致国穷民弱,中国整体上的落后于世界,就是在明代中期开始的,我们要好好反省这种体制的后果,反省这种强大体制对人民自由空间的挤榨所导致的民族悲剧——鸦片战争失败的祸根,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集权体制。

在这样的集权体制下,人民无奈之下的“不争”而忍让,是我们今天要否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人在社会中,很多不是事关基本权利的时候,还是要讲退让的,不能事事占强。社会总有竞夺,竞夺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总不能以一切据为己有为唯一目标,那人类社会就变成丛林,弱肉强食了。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让”。 人类学会“让”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出现了。

维护自己的权利,是我们的权力。

学会谦让利他,是我们的道德。

 

四、耻与勇

1、古人说:知耻近乎勇。为什么把耻与勇放在一起?见义勇为需要勇敢,公众场合需要有羞耻之心,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仁、智、勇被传统文化称为“三达德”。喜欢学习不仅是智慧和知识的来源,其实,喜欢学习就是智慧的体现。试想一下,一个人喜欢学习力求上进,另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不已经体现出两者在智慧上的差异了么?所以,人们常常说,结局在开始就已经注定。这就是“好学近乎知”。同样,“力行近乎仁”,仁德是力行的结果,但是,一个人在他开始尽力实行道德时,他心中已经有了仁——心中无仁,她就不会尽力践行仁?“知耻近乎勇”,有时候,做,需要勇敢;停,也需要勇敢。把正在做的错误的事停止下来,不仅需要抉择,还需要决断,决断,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就是勇敢。改革开放之初,党否定文革,否定两个凡是,检讨十年浩劫,不就体现出一个政党的勇敢?有所为,是勇敢,有所不为,也是勇敢。为什么有所不为?因为知道有些事可耻的,不能做。

孔子和孟子都特别强调人的“耻感”,都特别斥责“无耻”。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那意思,就是,一个人一旦无耻——简直没有比它更可耻了!孟子接着说:“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耻感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不以不如别人为耻,他怎么会奋起直追,赶上别人呢!可见,在孟子看来,无耻之人,就会失去道德上的自我反省,从而永远甘居下流而不以为耻。所以,耻感,是人改变自己,脱胎换骨,追求上进的前提,也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内在力量。这就是“知耻”和“勇敢”的内在逻辑联系。

2、羞耻感对于文明社会有多么重要?为什么人们受教育程度高了,羞耻感反而降低了?

羞耻心是孟子讲到的人之为人所必备的“四心”或“四端”之一,《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也。”何为义?义就是“宜”,就是行为的正当性。所以,没有羞耻心的人,是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不知好歹的人,是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约束自己的人;缺少羞耻感的社会,也一定是缺少正义的社会。

我不认为受教育程度高了,羞耻感反而会降低这种说法。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也没有过这种违背基本良知的观点,除了什么“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和张春桥的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等为代表的文革时期的观点、民粹主义观点。

但是,正如你所说,在中国的今天,我们确实看到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甚至某些专家学者的表现,比起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更加的厚颜无耻,其言行更加粗鄙下流。但是,这种奇怪的非正常情况的出现,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更多的教育”,而是他们受到了“无耻的教育”——我这里讲的“无耻的教育”,有两个含义:一,没有 “羞耻感”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有知识传授和专业技术训练,缺乏诸如孟子“四心”之类的良知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教育程度”的高低,只在于知识和技术的多少,而无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说,没有关于“羞耻感”的教育;二,更糟糕的是,有些教育本身就是有严重价值观错误甚至是可耻的,就是人称“洗脑”的教育。

五、恕与责:

1、孔子的弟子评价老师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如何掌握宽恕与苛责的尺寸?

有两个层面值得注意。第一,孔子对人的很多缺点都是宽恕、并提倡大家宽恕的,他唯一不宽恕的,就是对别人的不宽恕。

第二,要分清公德和私德,要分清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要分清知识问题还是价值问题。就是说,公德问题,价值问题,不能含糊,公共生活领域,不能含糊,对违背公德的行为,对在公共生活领域损害公共利益的人和事,对于缺少良知唐突价值的人,必须严肃以待。因为不这样就不能清洁世道,不能维护社会正义。但是,在私人生活领域,对一个人的私德,对于一个人知识上的不足或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则应该予以最大程度的宽容。

有一次,樊迟陪着孔子散步,问老师如何才能消除心中的恶。孔子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批判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就是消除内心的恶。(《论语·颜渊》)

可见,孔子把对别人的不宽恕看成是恶。所以,我前面说,孔子宣扬宽恕,践行宽恕,他不宽恕的,就是对他人的不宽恕。

他的另一个学生端木赐子贡喜欢攻击别人。孔子说:“赐啊,你就那么好吗?要叫我呀,可没有闲功夫去指责别人,我努力自己做好还来不及呢。”(《论语·宪问》)

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真的需要适度的宽容,或者最大限度的宽容。

艰难的人生,需要宽容的社会。

脆弱的人性,需要慈悲的情怀。

子张向孔子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做到五点,算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点?”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

这五个字里,都是善待别人的,没有一个字是苛刻待人的。

2、孔子是个好好先生吗?对什么样的人与事又不应该“恕”呢?

好好先生在孔子看来是“乡愿”,是被孔子斥责为“德之贼”的人。孔子的宽容,如上所述,是私德或私人生活以及知识上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唐突价值、缺乏良知、危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孔子在往往疾言厉色,毫不乡愿。就是这个如此“宽容”的孔子,却也是很“苛责”的人。

比如,他斥责三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斥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方正刚直的孔子。

 

3、在人与人相处中,孔子也很强调“忠”。它与“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忠” 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但问题是,每个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欲求,也有不相同的爱好。简单地以为自己想要的别人也一定想要,从而一定让别人要,就是强加于人,是好心而办的坏事。这类情景生活中太多了。

孔门师徒对此是有警惕的。孔子就劝过子贡:“给朋友忠告并好好引导他。但若对方不听,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颜渊》)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殷勤,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殷勤,就会被疏远” (《论语·里仁》),除了对君,对友,对父母,也要适可而止: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可见,忠,只是相对真理。它是一柄双刃剑。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它还会被坏人利用。坏人假冒对我们“忠” ,来代替我们选择和思想,从而奴役了我们的灵魂。如果说武力的压服和专制是强奸民意,那么,以“忠” 的面目来实现的专制,就是诱奸民意。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两次,我以为,“恕”是孔子最伟大,最人道,最人权的思想。

特别需要指出的,也特别有意思的是,“恕”所包含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恰恰是对“忠”的片面性的纠正,是对“忠”有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预防。

 

六、德与怨:

1、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也不赞成“以德报怨”,而要“以直报怨”。可是生活中有许多““以德报怨”例子不是都把矛盾化解了吗?

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

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首先,我们看,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这是必须坚决摒除的选项。理由很简单:以怨报怨时,你将堕落到与你要报复的人同一境界,你将失去报复他的道德优势和正当理由,无正当性的报复不仅无助于建立道德价值,反而是对道德的再一次破坏。

其次,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不可以,他只是认为不应该提倡,不值得作为一个道德命题来讨论。具体到某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和特定的一个人,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以德报怨”的,并且能这样做还可能是很可贵的——如你所说,往往还能化解矛盾。

但孔子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      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孔子这个反问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回答这个反问的答案有两个:

第一,以德报德,第二,以怨报德。

第二个选项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于是,就剩下了:以德报德。

结果是: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他得到的社会或他人的报答是一样的:德。

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而怂恿坏人。

一个人做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

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社会就应当形成这样的风气和大环境。

“以德报怨”还会使道德自身很尴尬,道德自身被置于一个或有或亡的危险境地。为什么呢?

因为,正如上面分析的,“以德报怨”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好,结果一样——道德约束力没有了。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讲,当道德要求人们对坏人“以德报怨”时,道德首先就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以德报怨”这个命题更糟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把“道德”当做奖品,赠送给做坏事的人了。

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道德一旦极端化,不仅会取消自身,甚至会助纣为虐——它使得做坏事不但没有成本,还有报酬。

所以,“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

可见,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

全部评论 (0)
热门领域讲师
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 新媒体运营 短视频 电子商务 社群营销 抖音快手 新零售 网络推广 领导力 管理技能 中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团队建设 团队管理 高绩效团队 创新管理 沟通技巧 执行力 阿米巴 MTP 销售技巧 品牌营销 销售 大客户营销 经销商管理 数据加载错误
Message:Exception of type 'System.Web.HttpUnhandledException' was thrown.
Source:System.Web
StackTrace: at System.Web.UI.Page.HandleError(Exception e) at System.Web.UI.Page.ProcessRequestMain(Boolean includeStagesBeforeAsyncPoint, Boolean includeStagesAfterAsyncPoint) at System.Web.UI.Page.ProcessRequest(Boolean includeStagesBeforeAsyncPoint, Boolean includeStagesAfterAsyncPoint) at System.Web.UI.Page.ProcessRequest() at System.Web.UI.Page.ProcessRequest(HttpContext context) at System.Web.Mvc.ViewPage.ProcessRequest(HttpContext context) at System.Web.Mvc.ViewUserControl.ViewUserControlContainerPage.ProcessRequest(HttpContext context) at System.Web.Mvc.ViewPage.RenderView(ViewContext viewContext) at System.Web.Mvc.ViewUserControl.RenderView(ViewContext viewContext) at System.Web.Mvc.WebFormView.RenderView(ViewContext viewContext, TextWriter writer, Object instance) at System.Web.Mvc.Html.RenderPartialExtensions.RenderPartial(HtmlHelper htmlHelper, String partialViewName, Object model, ViewDataDictionary viewData) at System.Web.Mvc.Html.SDRenderPartialExtensions.SDRenderPartial(HtmlHelper helper, String partialName, Object model, ViewDataDictionary viewData, Action`2 expFunc)
Message:Collection was modified; enumeration operation may not execute.
Source:mscorlib
StackTrace: at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List`1.Enumerator.MoveNextRare() at ASP.views_space_spacerightbar_v2_ascx.__Render__control1(HtmlTextWriter __w, Control parameterContainer) in d:\webs\subsite-pc.jiangshi.org\Views\Space\SpaceRightBar_v2.ascx:line 52 at System.Web.UI.Control.RenderChildrenInternal(HtmlTextWriter writer, ICollection children) at System.Web.UI.Control.RenderChildrenInternal(HtmlTextWriter writer, ICollection children) at System.Web.Mvc.ViewPage.Render(HtmlTextWriter writer) at System.Web.UI.Page.ProcessRequestMain(Boolean includeStagesBeforeAsyncPoint, Boolean includeStagesAfterAsyncPoint)
讲师网天津站 t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