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推出继续进行货币量化宽松的QE4之后,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后,日本新政府推出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美日都在开足马力大印钞票。美日如此海量印钞其目的是什么?
在最近一个月内诸多央行纷纷采取行动令其货币贬值以达到刺激经济的效果,欧洲央行和澳洲联储均降息至纪录低点,新西兰联储坦诚已经进行汇市干预,新兴市场代表印度也祭出年内第三次降息举措,同时日本央行和美联储这两个“骨灰级”QE玩家仍在“快马加鞭的印钞”,新一轮“货币战争”硝烟再度兴起。
全球央行各使宽松“绝招”
为了打压本币以提振本国经济,各国央行也根据自身情况使出宽松“绝招”。由于日本和美国基准利率基本为零,这两家央行纷纷祭出无限量宽松的手段,欧洲、澳洲等地区则不断将利率降至纪录低点。
美日印钞票的目的
欧美日经济都不好,欧洲、日本经济甚至在衰退,这种状态下必须靠刺激政策来提振经济。刺激经济政策有两只手: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些国家财政都是赤字,债务非常高,财政政策这只手受限,只能用另一只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统上靠调整利率,但现在已是零利率水平,不可能再降,只能采用货币数量扩张手段了。特别是日本最近30年经济没有发展,现在通过印钞票来剌激经济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后,日本的经济也有所恢复.美国最近几年经济低迷,通过印钞票也能达到刺激经济的效果.因此,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后,美国的经济确实在恢复,美国的股市也不断地创出新高.美日印钞不仅可以让美日经济恢复,同时还能抑制中国的发展,围剿掠过中国的财富.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让美日不安,美日一直在等机会围剿中国,而目前通过金融战争就是最好的办法.
美日的经济最近几年是低迷不振,而中国自2007年后的通胀一直没有化解,于是在2008年中国又推出了4万亿的错误政策,加上地方政府和原铁道部等负债40万亿,再加上M2的103万亿,还有影子银行的27万亿,以及民间资本,进一步吹大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增加了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了钢铁,多晶硅,水泥建材,服装等大量的产能过剩,中国这几年一只在搞低水平的造城运动,中国只要二分之一的工厂开工,生产的产品全世界也用不完。美日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问题,而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还在掩耳盗铃,鼓吹房价还在上涨,于是美日等国际热钱乘机流入中国。由于中国实行资本项目高度管制制度,境外资金进入中国的合法合理渠道是QFII和RQFII,但这部分资金规模有限额,是可控的,而进入中国的大部分热钱是通过其他灰色途径,主要包括外贸渠道中的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外商直接投资的虚假出资和虚报亏损、海外汇款等。热钱流入我国多达近百种途径。热钱要进入中国内地,通常会以中国香港作为中转站,通过中国香港的相关媒介和渠道,安全、便利地进入内地。在房地产调控新“国五条”推出之前,国际资本就看好这一政策带来的丰厚利润。大家都抢在新政推出前进行房产交易,于是,短短两个月房价大幅飙升,大城市房价上涨了10%以上,有些地方超过20%。国内外的炒房基金果然在短短的数月内赚得钵满盆满。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通胀是房地产泡沫和大量低水平的产能过剩,如果中国跟随着美日印钞票的话,中国就会形成恶性通胀,恶性膨胀过后中国经济就会崩溃,美日就等着这一天.于是美日就通过印钞票恢复本国经济,同时进一步步通过热钱流入中国,帮助中国推高通胀,中国是资源进口国,美日量化宽松将给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中国CPI有可能上升到3%以上。面对这种压力,国内很难用政策控制,而且会因为通胀而收缩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将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全球货币放松而我们收紧,将在中国形成洼地,吸引更多热钱涌进来。美日两大世界经济体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扩大货币发行,将增加各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并将美元贬值压力不断转嫁给其他国家。通过这个链条可以看出,美国增发货币的结果是其他国家也将增发货币,进而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胀。美元超发可使美元贬值,美元贬值使得美国海外债务缩水、美元汇率走低,有利于实现美国出口倍增计划。只好通过印钞票的方法,通过通货膨胀的方法,把他们的债务“胀”没。这样一来美日不仅可以通过印钞票来恢复本国经济,又可以减少债务,﹙中国是美日的债务大国﹚,还可以变象地掠夺中国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能够围剿中国,抑制中国发展.
更让人担心的是,面对美日的金融大战,我们还在夜郎自大,笔者给多家金融机构的高层培训,国外的金融工具我们的金融机构都不会用,多年来的金融垄断和用人制度上的近亲繁殖,导致我国金融高级人才的严重缺乏。而美日这次针对中国的金融大战才拉开序幕,中国目前还没有应对之策,如果美日针对中国的金融大战成功的话,中国的经济就会像30年前的日本一样,30年经济不会有任何发展。日本睡了30年已经睡醒了,中国不能自我陶醉在睡梦中。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实现中国的金融梦。
专家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