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靖笙:用需求来创造价值-----探讨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需求与需求分析
2016-01-20 50743

用需求来创造价值-----探讨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需求与需求分析

                              张靖笙

题外话:

1.     我个人只是一名普通的BI从业者,资历和经验并够不上一个专家的称号,我在BI项目中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一些很平淡的工作,我所表述的仅仅能代表我所认同的观点,和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不一定是完整的和正确的,而且我也不认为这些观点能成为经典。

2.     BI是个很大的领域,我同时是DWWAY协会的成员,这个组织在国内的BI业界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本来是希望能邀请DWWAY的专家过来做这一个系列的主题,我的报告只是希望做一个抛砖引玉的工作,很可惜,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原因,只有我能来到现场,而我能做的只是抛砖,这是我做这个报告的初衷。

3.     我为本次报告准备了有九页A4纸的讲稿,正文有七千八百字,即使按标准播音员的语速1个小时也是朗读不完的,我也不希望拖延并影响了在座各位午餐的胃口,我尽量挑要点来讲,并且不再重复,各位感兴趣的朋友如果对我某个观点感觉需要深究,可以看我的讲稿或者我们会后私下交流。

引言: 商业智能的需求怪圈

在决定BI项目成败与效果中,需求无疑是雷区最多的地方。对于BI项目而言,需求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怪圈。商业上,几乎所有企业的BI项目都诞生自BI销售人员所描绘出的华丽美景,以及由此所激发出来的充满理想色彩和浪漫情怀的客户需求,象一位美妙的梦中情人;而经历过BI项目的人所周知的是,BI的需求又象是一个最折磨人,最让人心力交瘁,最难以管束的顽皮孩子,完全颠覆了传统软件工程理论中的条条框框,令传统严谨庄重的需求分析方法与理论变成了被这个小孩随意作弄的迟暮老人。在BI界内,有一句几乎每位BI实施人员都备感无奈,却又不得不摇头承认的话,客户真正的需求往往是从项目投产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仿佛BI项目天生就注定是一场吃力不讨好的恶梦!

那么,究竟商业智能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呢,商业智能的需求为什么同时具备了可爱和可恨两种自相矛盾的特质呢,让我们先从认识商业智能开始吧。

第一章回 商业智能的来龙去脉

传统以来,计算机一直被俗称之为电脑,把计算机和智能划上了等号,然而,我相信在座有计算机常识的人都明白,除了科学幻想外,我们日常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计算机其实是个傻瓜,它只会毫不变通地执行预定的程序,所以如果说计算机有智能,程序是智能的核心,再进一步说,所谓智能的核心就是用程序来演绎的逻辑,在这种以程序为核心的体系下,数据充其量只是程序的一个附属,例如用游客进公园的大门比喻成一套非常简单的程序系统,公园的大门和配套的验票人员是程序,数据是门票,用过一次就扔了,最多拿个废纸箩装起来,一般也不会再有什么作用了,这就是过往在林林总总的政府和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中数据所遭受的普遍下场了。

   下图描述的是一个信息化发展规律。

图1-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阶段

从60年代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以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质的拓展,而从总体的应用水平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如图1-1):这三个阶段不是用单纯的技术水平高低来划分的,而是从具体的应用项目对企业的影响面来划分。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信息化阶段,这个阶段从应用面来说,主要是解决数据处理电子化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机构内往往是一些数据处理工作量最大的部门首先采用了信息技术把手工数据处理工作电子化,如财务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等,实现了信息处理的电子自动化无论在节约人力投入和纸张损耗等方面无疑产生了具大的效益,可惜这些信息的关联面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离开了这些系统的主要用户,别人是看不懂这些数据的,而这些用户在企业中往往是占很少数的专业人士。

第二阶段是企业级信息化阶段,这一阶段政府机构与企业往往已经拥有了几个分别建设的业务处理系统,机构期望从总体角度建设高度集中的、或互相联接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如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MIS,ERP,OA等等,这个阶段的应用核心是通过实施一个企业级的应用系统加强与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纵向与横向的信息沟通,避免了由于机构的日益庞大造成的信息脱节,保证企业的业务流程或者管理流程的信息流畅,简而言之是用信息做纽带实现业务的协同运作,以此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在这个阶段,数据是这个信息流程中的主要载体。

第三阶段是近几年刚起步的发展趋势,应该说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后,所面临的下一步信息化该怎么走的问题,由于还没成为历史,所以我这里大胆提出我的定义,我认为,这个阶段应该是企业的战略价值信息化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整个企业的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s)能力,引用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的观点,企业也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往往需要经年累月才会完全展现出来,身为群体中的一小部分,置身其中而要看清楚整体的变化,更是加倍的困难。要突破这种每位企业的员工(包括领导)从局部看整体的结构性困难,突破思维局限性的障碍,形成一种对企业的发展协同思考,整体认识的能力,是这一个阶段的根本目标。所以说,这个阶段的应用层面,应该说已经渗透到从企业管理到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个阶段的形成与产生绝对是离不开前两个阶段所打下的信息化坚实的基础,本身这三个阶段也是承前启后,不可分割的,而我认为第三阶段对于企业发展更有深远的发展意义,我把企业形象地比喻一个人的话,第一阶段是针对手指的自动化,第二阶段是针对眼睛和耳朵的自动化,第三阶段是针对大脑的自动化。

从上图的纵坐标我们也可以看到,信息化的价值以及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实力也是获得提升的。

第三阶段正是商业智能走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主角的时代,也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走向商业智能的历史选择,这个选择的根源,我认为,不是技术的进步,当然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然而从因果关系的动因角度来说,企业选择商业智能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下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

这样,我们不得不偏离一下主题,稍微看看现在市场的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目前营销竞争方式已经从一个大众化营销阶段进入了一个差异化营销阶段,进而上升到一条产业价值链整合营销阶段,竞争从拼生产能力到拼服务能力,最终必然上升到拼决策能力,现在的企业一把手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皇帝还要难当,一则是现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复杂性肯定超过100年前的封建帝国,生产环节,销售环节,财务环节,人力环节方方面面,缺一不可,协调一个企业的正常运作已经越来越需要精确化的管理,如何协调好组织内部的各项资源的关系是任何一位企业领导人都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二则企业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的潮流和态势可能已经达到了一月或者数月一变的程度,一个判断的失误可能就会把企业带入覆灭的境地,在这种内外压力的夹攻中,一个领导的个人决策能力是不可能不达到为人的极限,这个时候,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做什么,当一个领导需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需要清楚了解企业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些重要的信息的时候,我们目前的企业的信息系统能迅速给出一个有效的答案吗?

很遗憾,不能,也很幸运,就是因为不能,才有我今天这个报告的主题。

第二章回 什么是商业智能

越来越多企业已经认识到,数据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企业可能把过期的数据看成是过期门票,随意抛弃,而当企业的领导要做出一个准确有力的决策的时候,终于发现,没有数据啊! 很多人说,不对啊,企业不是已经在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了很多业务系统了吗,不是有很多数据吗? 为什么不能用呢,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太好了,我相信每个人都在问这个简单而其实是最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不能用!

过去数年里,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又带来了始料不及的新问题,就是数量之大种类之浩瀚繁杂远远超过了可以控制和理解的范围,回应我们刚才谈到的一二三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中所积累的数据受限于其应用面,最终出来的效果所表达的信息是割裂的,零碎的,如果不加清洗与整合,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这种数据积累的作用事实上只是一种备份。

备份数据变成了“数据监狱”,数据一进去就十有八九成了“囚犯”,而数据一旦过时,要么就被束之高阁,无情地被判了无期徒刑,要么就象碎成纸片的机要文件一样被销毁了。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想给商业智能一个完整的定义是很难的,从商业智能的产生根源的角度而言,可以概括为:商业智能是用来实现数据向信息转变,信息向知识转变,知识向价值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种种技术和工具。

由于商业智能是围绕着数据来做文章的,数据仓库也可以说是商业智能的核心环节,很多情况下,习惯性地,由于两者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很多项目命名时,往往是把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相提并论,有时这会给人一种很混淆的感觉。一般来说,上面所描述的是一个广义上的商业智能概念,在这个概念层面上,数据仓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仓库从概念上更多地侧重在对各类企业信息的整合工作,包括了数据的迁移,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数据的管理与维护这些我们平常称之为后台的基础性的数据准备工作,与之对应,侠义的商业智能概念则侧重在对数据的查询,报表、多维/联机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工具这些平常称之为所谓前台的数据应用方面。

第三章回 商业智能的需求

前面我很罗嗦地交代了商业智能的来龙去脉,我希望让各位知道的是,商业智能需求天生就注定了是不好弄的,为什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因为这是脑子工程,是一把手的工程!决策,其本身就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事情,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千差万别,加上性格偏向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好与不好本身就是个价值判断,不是一个是非分明的逻辑判断。说穿了,商业智能的需求就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的模式,因为即使从人工智能的理论角度,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完全地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所以对商业智能需求的定义和控制过程事实上就变成了对人脑的控制过程,如果需求是做到一把手的头上的,想控制一把手的想法可不是闹着玩的。

关于商业智能的需求,业界和用户就存在两种观点之争,为了说明两种观点,我把商业智能四个字拆开成“商业”和“智能”两对,前者是商业观点,后者是智能观点。这也反映了商业智能需求驱动力的一个发展和变迁,从商业智能形成产业到目前,商业智能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出现了三次变迁。

首先是技术驱动,最开始只是觉得它是先进的技术,很多企业开始购买了很多这些产品,积极的通过技术的方法驱动这个技术在企业里面的应用。譬如引入查询与报表工具,多维分析工具,改写原来业务系统的报表,或者开发一些原来业务系统无法做的管理性报表,以及开发一些分析型的应用。

到后来我们称之为业务驱动,现在特别是金融行业,还有政府行业,他们的数据量非常大,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实际上在日常业务流程的战术层次也有很大的一个应用的价值。前在很多行业里面,它的基层从业人员的素质已经非常专业化,比如银行的客户经理负责信贷业务的话,很多时候直接是他就要做判断和决策,给每位不同的客户相应的信贷的政策是什么样的,定制适合这个客户服务的业务套餐等等。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实际上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是业务的一种驱动,满足一线业务人员每天做很多战术上决策的需要。

再到后来是管理驱动,由于管理信息面的广度要求,就要开始建数据仓库整合数据了,为什么会提到管理驱动呢,我刚才已经提到了现在的企业老总所面对的内外夹攻的双重压力,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企业真正的意识到了这种应用的重要性,比如说中国的金融行业在这两年改革最多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信贷风险的管理,还有我们的相应的一些引进一些先进的成本核算的机制,还有绩效考核的机制,它们反过来就会驱动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我们看到在以前,比如说我们做数据仓库的时候,我们会在中国的很多企业里面,认为它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系统,只是说这个报表我早一点拿到,晚一点拿到而已,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在银行里面所有的员工,他每个季度的奖金怎么发,都是数据仓库来支撑的绩效考核系统来实现的,这样数据仓库的运行结果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第四章回 商业智能的需求分析

从这个变迁的趋势,回应刚才的我对商业智能的分拆,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目前商业智能需求的重点逐渐从“智能”转向“商业”,同时也因为这种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对商业智能的理解的变迁,直接地影响了商业智能的需求形态,也必然对商业智能需求分析工作者提出了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需求分析方法的要求。

在技术驱动的时代,商业智能的需求分析更多地是侧重在BI工具的应用,例如用报表工具来实现一些管理性的报表,用OLAP工具来实现一些经常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用ETL工具来替代手工编写代码方式的数据迁移。这个阶段的需求分析过程有非常明显的技术倾向性,这种项目往往有个前提,就是目标技术平台往往在项目启动之初已经敲定,需求分析师首先要非常了解目标技术平台的各项技术指标,并且非常小心地把目标用户的需求引导并且框定在这个目标技术平台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个逻辑是很自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到了业务驱动的时代,需求分析师首先需要非常熟悉目标用户的日常业务,商业智能系统比传统业务系统相比,需求的把握与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传统业务系统的流程是非常清晰的,类似银行业务的核心业务系统,诸如储蓄业务,对公业务,国际业务即使种类很多,而对于落实到具体业务的需求的时候,起码同一家银行是有一个标准的业务操作的流程的,不论流程多么复杂,所对应的需求总是明确的,可见的,用程序化的方式来表达也是简单的,而且作为生产系统,早日投产比完善往往是更具价值,在这个大前提下,花繁为简,稳定压倒一切是甲乙双方都认同的验收标准。而作为以辅助决策的商业智能系统,首先要迈过的一个关口就是,在战术智慧上,系统的决策水平要起码高明于一个中等层次的业务人员的商业智慧,这样他才会觉得系统对他是有帮助的,回应刚才我所提出的,对商业智能需求的定义和控制过程事实上就变成了对人脑的控制过程,需求分析师如果不是一位该业务领域的专家,所能形成的需求分析结果能一次性地获得业务人员的真心拥护和认可无疑是天方夜谭。

而在目前的BI界中,完全是从业务成长起来的BI需求分析工作人员凤毛麟角,实际情况往往是,一群技术功底还不错,脑子又转得比较快,能给客户一个良好形象的技术人员出身的人充当了BI需求分析师的角色,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个人如果心态正确的话,会抱着一种对业务无知的谦卑感虚心地向自己的客户请教,并且仗着客户对技术莫测高深的敬畏,迅速地把需求结果框定为一个个本来就是客户手工在做的管理性报表,只是用计算机帮他生成出来;当然也不排除通过向客户的需求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了一些业务上的规律,把客户的需求提炼成灵活查询或者多维分析的模型。不幸地,就是这种需求分析方式也造成了我的报告开头所形成的需求怪圈,可以说,这种不幸的局面是先天性的,在东西没有实际做出来以前,无论是客户还是我们的需求分析师,双方所沟通的都是对方头脑里的想象,然后把这种想象用稍微直观一点的方式描述出来,这种表达的效果不管花了多少的细致周到的努力,实质上还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或者俗称画饼,饼的模样是画出来了,饼的味道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来的,工程师们迅速地照饼样动手施工,力求早日让客户吃上称心可口的美味,然而,交付的时刻往往是令人悲哀的,当用户第一口咬下去以后,能一口咬定就收货的用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本来就是“学生”做出来的东西,有这样的结局就不足为怪的,于是就有接下来的不断的用户抱怨,不断的需求“变更”,不断的“优化”,不断的“补丁”,不断的忧虑和烦恼……

目前,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大公司仗着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了一群技术专家经过多年的类似项目经验所收集的需求经过沉淀后,形成了一套所谓的模板,一则让BI需求分析师对于业务思考模式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从客户现场退回到自己的公司内部,避免了露出对业务无知的尴尬,二则,也试图用既成事实的行业标准的做法迅速而直接的影响用户的思维,业界内俗称给客户“洗脑”,然而,针对个别企业的业务所分析出来的模板能推广,有一个预设前提,就是这种业务在全世界有一个可以普遍使用,而且有同质度非常高的标准成功模式,事实上,每个企业和人一样,是环境影响和个性发展的产物,不是标准形成的产物,这里就形成了模板合理性和有效性一个悖论,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这里说不清楚,……本人对模板是认可的,也认为是非常有可参考价值的,而对模板价值的过高评价和生搬硬套持非常怀疑的态度的,甚至我还不愿意指出企业为了适应模板所做的变革也需要巨大的成本。

业务驱动的BI需求分析已经这么麻烦了,管理驱动的BI需求的难度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而且还多了一个目标用户往往是企业的权力人物这样一个非技术性的又不可回避的,有可能一句话就决定了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BI领域,这个以优化为名的迭代几乎形成了一个没完没了的怪圈。这个怪圈的形成,给每一位曾为商业智能抱有理想主义的人冷冷地提了个醒,商业智能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正如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所嘱咐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要努力。

 

第五章回 商业智能需求的出路

一直到现在,可能各位觉得我对商业智能所持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几年,我对商业智能的认识也确实出现了几次反复,从崇拜到失望,从激情蓬勃到理性回归,最后,我相信,商业智能需求必然走向的是价值驱动,商业智能的需求经过多次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后,商业智能的应用与企业价值链的优化组合是必然的趋势,只有把商业智能的需求和企业价值链的持续发展和提升结合起来,商业智能的实际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正如前面的分析,各种内外因素的组合作用下,使企业必然形成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在企业利润形成的整个价值链条中,信息使这条价值链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晰,从清晰走向可控,从可控走向可持续发展,将数据作为企业战略资产并且在数据质量方面继续投资,是使企业成为行业先锋的重要保证,运用商业智能的环境来回答诸如客户价值贡献度,地区市场差异,资本充足率,商品生命周期,成本与财务预算是否合理,定价策略是否有效,资金周转率等等与企业利润的形成链条密切相关的问题,商业智能真正把企业积存的各项历史数据从“数据监狱”里释放出来,成为企业的一笔有形的资产,让企业的掌门人能非常清晰地把握企业的整体发展脉络,做出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决策,甚至是把企业从困境中拯救出来的决策。

说到这里,已经到了我这次报告的尾声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具体的观点我都没有办法再深入展开了,我相信,商业智能从“智能”走向“商业”是一条商业智能需求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我从事技术工作十二年了,我也曾经是一名持技术至上观点的很单纯与封闭的技术人员,经历了这些年的BI项目的磨练后,这里我要凭我自己的良心指出,技术至上的观点,不但会成为商业智能发展的桎梏,甚至会成为扼杀商业智能应用推广的无形黑手,所以,作为商业智能项目主导的需求分析人员,首先就要明确地树立的是做商业智能需求是为客户赚钱的商业观念,在和客户需求沟通与交互过程中,要抛弃狭隘的技术思维,并且摆正虚心的心态,把客户的需求引导向对客户有利而同时也对降低自身实施成本,加快系统的投产也有利的角度,如果一份“简单”的报表或一笔“简单”的查询能为客户一年节省过千万的成本,避免一笔过千万的风险损失,一份报表就能把客户对项目的全部投资都收回来了,这些“简单”的需求是最有价值做的,是我们需要找出的商业智能的黄金点!

最后,每位从事商业智能的业界朋友,有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问过了吗?我想以这个问题作为我这篇报告的总结,请问到底什么是“商业”? 我想我的答案也很简单,不过说了也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我想用这句香港人常说的口头语来作为我报告的结语:  Business is Business!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天津站 t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