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制度落地的培训中,学员总是会问有关迟到的问题——如何让考勤制度落地?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会议考勤。
有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他们公司真实的一个情况,他们刚开始面对会议迟到也是痛苦不堪,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后来,将罚站的形式变换了一下,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往,会议迟到,谁迟到罚谁的站,别人继续开会。有一次,一个会议关键人物迟到了,在旁边罚站,由于他的迟到,他的罚站使得会议议程进行不下去了,人们只好等着。当时,不知为什么,有几个没有迟到的人也陪着站了起来,不久,大家都一起站了起来,陪着他一起站完。会场的气氛一下子和以前不一样了,那次会议开得异常成功。后来,公司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会议迟到,不只是当事人罚站,而是所有人陪着一起罚站,每迟到一个人,大家就一起陪着罚站1分钟。后来,会议迟到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会议不迟到,大多情况下是对参会者自觉性的要求,所以,人们的一些常见心理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人做事一人当”,迟到了我就自己受惩罚,有时候对人的心理刺激并不够强烈。而“自己的错让别人扛”而且是“当面扛”就会更加的“无颜”。效果一般会深刻一些。案例中的“集体罚站”以及“中断会议”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个案例:上下班考勤
A公司面对不迟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式的手段。首先,公司通过相关工具,记录下来每天每个员工上班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每月进行统计,并按一定标准排列出本月迟到时间最长的10名员工。对这10名员工既不罚款,也不罚站,而是做两件事情:
这种手段的实行,在A公司取得了成功。刚开始每个月都可以排出10名,后来慢慢的将月改成了季度。同时,由于是不记名的形式公布的,时间长了,反而渐渐成了公司一道特有的风景。
这个案例其实就是前文中故事案例3-2的另一个应用。同时,上下班考勤制度的推行落地现在基本上比较“成熟”了,打卡机、指纹考勤机的出现和应用已经比较普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实际效果。其原理其实就是信息决定意识,也是可以参考的。
相对而言,考勤制度落地其实是件比较小的话题,我们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