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成才的前提。孙悟空因为好学走上了脱胎换骨的道路,而其他猴子虽然聪明,却由于懒散永远做猴子。人类从类人猿进化成人,其中好学是桥梁。孔子说,好学近乎知。知和无知相对,无知就是愚昧,就是未开化。未开化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无知可以导致无德无礼,无知可以昏昧、导致疾病,无知可以导致疯狂、导致战争,无知可以造成死亡,无知是成才的死敌。所以,一个人,只要想成才,就要好学、志学,就要消除无知。这里的无知是指对人生大道的无知,对宇宙之道的无知,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无知。无知是智慧的死敌,无知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浪费人力物力。
对养生无知,危害更大。一般的说,人生最可怕的是疾病,疾病是人类的第一大杀手。但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钟道恒博士却指出,“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一项对癌症死亡的调查,可以提高我们对好学、志学、无知的认识。其中指出,癌症患者的死亡,一分死于看,一分死于吓,一份死于病。死于看,一是因为有误诊,一旦误诊,多数送命;二是因为没特效药,很难靠药物维持。死于吓,是因为一个人一旦被宣布为癌症,就等于宣布了死亡,而对死亡的恐惧感必然使人茶饭不思,并产生绝望,极大的降低人的抵抗力,免疫力,和生命的活力。据心理医生研究,如果有一百个人重复说某人有癌症,即使他是无病之人,也会被吓死。死于病,是因为癌症确实是能致人死亡的恶魔,现代医学还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因癌症死亡者多数是因为对癌症医疗和癌症常识的无知而导致。这本来是常识问题,但不学习就不知道啊。
对于癌症,中国有个著名的免疫学家叫黄又彭,他在《大多数肿瘤患者是被吓死的》一文中指出:多数肿瘤患者的死亡,是因为恐惧、悲哀、抑郁造成免疫系统崩溃、内分泌失调而致。而人的血液中有一种具有抗癌成分的“转移因子”,快乐的心情能够唤醒这些因子,提高免疫力,清除癌细胞。这个结论,发人深省,不花钱也可以救助不少病人,但不学习,同样不知道。不过,万事有缘,云南的梁平看到了黄教授这篇文章,就挽救了老伴儿一条命。老伴儿患癌症,几次被下死亡通知书,老梁看到这篇文章,为了让老伴儿开心,买了她最喜欢的八哥,八哥每天叫“奶奶,您好!”,并提醒她吃药。她心里充满了愉悦和欢乐,忘却了病症、恐惧和忧虑,结果得到康复。(《乐龄时尚》2008第二、三期合刊)老梁就是因为好学,成了老伴的救命人才。
实际上,对于神秘的宇宙和短暂的生命、生活和生死智慧,人们的无知实在太多了。当然,这怨不得谁,这是由人的发展阶段和开化水平决定的。人们知道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短暂,却不知道生命的永恒。生命的永恒一是来自物质运动的永恒,二是来自精神意志的永生,三是来自人类生命的延续。人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却不知道生命更重要的运动是心灵火炬的旺燃不熄;而这种旺燃不熄的动力就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深层次认识和追求,就是基于对好学、志学有深刻的认识。
十九世纪后半叶荷兰著名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凡·高的油画《星夜》是一副充满强劲表现力的名作。画左边的柏树丛像熊熊燃烧的火炬,天空由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构成。整个画面都翻卷着黄色和蓝色的漩涡,都显示着生命的律动,向人们昭示了“燃烧是生命的特质,运动是宇宙的生命、生死是宇宙的大道,顺道而化则安然无恙”的深刻哲理。人不管年纪多大,只要燃烧,只要发光,就生命不止。凡高有句名言 “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凡高.《桃花盛开的春天》)就阐释了活与死的辩证关系。(图)
同样,人们知道学习长知识,却不知道“学而不老,老而不学”的道理;人们知道爱心可贵,却并不了解“有爱不老,大爱无病”的辩证法;人们知道健康是生命的起点,却不知道“福寿是生命的归宿”;知道疾病在医院里可以看好,却不知道福寿是从课堂上学来的;知道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不知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知道在医院多花钱能治病的常识,不知道不花钱也能治好病的神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