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科荣,周科荣讲师,周科荣联系方式,周科荣培训师-【讲师网】
企业咨询师、企业会销导师、企业商学院顾问、企业股权激励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周科荣:周科荣赢在性格
2016-01-20 3363

明确课程学习的注意事项

 

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取得相应的效果,如果没有学习效果,那就意味着时间的浪费。而要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 端正学习态度

做事情的结果通常取决于“态度”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在这二者之中,又以学习的态度更为重要。对于管理领域的课程培训或者学习而言,应该首先端正“学以致用”的态度,相应地避免以下三种不良态度:

? 对课程“不来不行”,是一种应付的态度;

? 对课程“听而不行”,在课程学习中积累的很多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停留在笔记与书本之上;

? 对课程和讲师投以挑剔和裁判的眼光,听课的重点不在于吸收正确的理论和经验,而是在于寻找漏洞和瑕疵。

 

2.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传统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美德的推崇。而从解决问题成本的角度来看待,则可以发现如果尝试其他曲径通幽的方法来处理,或许以千分之一的力量来付出,就可以突破其困境、实现其目标、达成其梦想。这就说明,尽管努力很重要,但是并不意味着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如果在“方向错误”的前提下付出,一味地努力就成为了一个陷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面对权衡、比较、取舍等所进行的选择本身就是智慧的一种努力。而进行选择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的,这些能力来源于对人生经验的积淀和积累,而学习就是在进行“选择能力”的累积。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考虑“所做的是不是正确的事情”,继而再通过努力“将事情做对”。

另外,生活给予个人的回报,在于个人做了多少而不在于其知道了解了多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纯粹的理论学习很难真正积淀下丰富的成果,而且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就被遗忘得一干二净。而只有以实践为手段来学习,不断地运用学到的东西,才能切实地得到收获。

 

形成对“性格”的初步认识(上)

 

“性格”看似神秘且复杂,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性格形成初步的认识的。

 

(一)“性格”的界定

 

1.定义

之所以会形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其原因在于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由个人意识开始,产生个人不同的思想。而通过个人的思想会产生各自的行为,并且行为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最终,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就被塑造成了每个人的性格。

由此可见,性格指的是一个人经常性的行为特征,以及因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惯性行为倾向,它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因此性格包括显性的行为特征和隐性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

 

2. 范畴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由能力、气质和个性三方面组成的,所以个性只是性格的一部分,因此个性的不同只是表现出性格差异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能力上和气质上的差异,例如,有的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有的人热情好动;而有的人则显得冷静、少言寡语。

? 气质

气质是与人的脾气有关的性格组成部分,是依赖于生理素质,或与身体特点相联系的人格特征,也可以称之为“天性”,也就是一个人在正常、轻松的状态下对信息的收集和决定的形成采取的无意识的、天生的真实反映。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气质取决于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的混合比例。这种观点尽管不正确,但是他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却一直沿用到今天。

每个人都倾向于通过天性中最舒适、最擅长的那个频道来运行其思维和行为模式,因为这是一个人最舒适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擅长的就不能使用,通过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个人的气质或者天性也是会有所改变的。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天性已经确定的时候,要改变它确实不是非常容易的。

? 个性

个性(也可以称之为“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形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人格)是在智商、教育文化背景、家庭、宗教信仰等环境因素作用下,个人对信息的收集和决定的形成采取的有意识的主观的一贯反映,它分为显性的行为特征和隐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人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ersona,原义是戏剧中演员所带的特殊的面具,表现了剧中人的角色和身份。这说明个性(人格)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又有某些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东西。这些稳定而异于常人的特质,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内到外的、真实的个人。因此,个性(人格)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全体和整合,表现它过去和现在的特性,也预示他将来的行为。

? 能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例如某些经过遗传而获得的基本素质;也可以是经过学习和实践而得来的,如解决某个专业领域的问题或处理某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论能力来自先天还是后天,都是指当时已经具备而不需要进一步训练的主观条件。

 

3.结构特征

以上所讲的性格构成内容之间存在着以下特征:

? 完整性

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这种联系使得对性格的推测有了现实可能性。

? 复杂性

性格的完整和统一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构成了人的各种态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于外。但行为方式和态度之间并不一一对应,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

? 稳定性

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价值之间的联系。

? 可塑性

一个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保持自己对于外界的最佳适应状态,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挑战,维持适当的适应性。如果性格中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种性格调整的灵活性就是性格的可塑性,健全、完善性格的锻造,正是在性格的可塑性基础上实现的。

 

(二)“感知”和“判断”

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一个由“感知”到“判断”的过程,即通过对事物的感知,立刻形成并做出一个判断。

 

1.“感知”和“判断”之间的距离

“感知”和“判断”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由于在每个人围绕着工作和家庭所展开的人际关系当中,不断进行的“感知”和“判断”总会存在偏差,所以,才会使得个人没有能够采取最有效的积极行为,从而导致诸多矛盾、误解以及冲突的产生。

? 错误的感知导致错误的判断

由错误的感知而导致错误的感知的判断是很容易理解的,基于对事物的错误“感知”而做出的“判断”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即便偶尔出现正确的情况也是纯属偶然。

? 正确的感知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不仅错误的感知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即便是正确的感知也是会导致错误的判断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正确感知没有累计到足够的量,是片面的,而非事实的全部,因此自然无法对质的判断予以有力的支撑。例如“盲人摸象”的典故,五位盲人所感知到的都是真实的大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对于大象的某一部分而言,他们各自的感知是正确的;然而基于每个部分、片面的事实所做出的匆忙、仓促的判断却是错误的。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绝不能掩盖他人所接触到的事实。之所以个人自己否认他人所见的事实,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到而已。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天津站 t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