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分享你的信息就这么难吗?需要花很多钱才能诱导分享吗?
其实只要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别说你不给钱,即使你有机会罚他们的钱,他们还是会分享的。
有一个心理学教授曾召集一批人做一个关于三明治喜好的测试,作为回报,被试者可以拿到一定的实验酬劳。
在试验中,这些被试者有2个选择:
1,什么都不做,多获得25%的酬劳;
2,可以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周围的人,酬劳不变。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大部分人宁愿放弃25%的酬劳,也要把自己关于三明治的喜好分享给别人。
也就是说,分享转发本身就是向吃饭一样的天生欲望,是不需要金钱激励就会自动去做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请想象一下你的一个男性好朋友——我们暂时叫他A。
然后某一天你从A朋友的口中得知:
他前几天在一次展会结束后,和世界知名的俄罗斯超级模特发生了一夜情,而且还是在展会楼下的一辆黑色宝马车上!还有,这个俄罗斯模特原来是普京的私生女!
更重要的是,你是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而且A并没有要求你为TA保守秘密。
假设这个时候上帝突然出现,给你2个选择:
1,禁止把这个消息告诉任何人,并且奖励你100元;
2,你可以选择告诉任何人,但是上帝不会给你任何奖励。
你会怎么选?我想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2。
甚至,当你还没完全听完这个消息的时候,头脑中就已经产生了迫不及待想要告诉其他朋友的冲动了。
想想吧,为了这么大一个谈资,100块又算什么!
既然分享本来就是一种基本的需求,那么与其花费巨额资金诱导他们分享,比如直接创造他们会分享的内容。
那么如何让别人分享呢?
我们需要考虑的并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分享什么”(比如产品质量好),而是我们产生的信息对他们有什么帮助。
也就是:
我们想要让用户分享的信息本身,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什么社交任务?
用户可能会完成的社交任务有:
1,寻找谈资——“看看有什么好聊的”
2,表达想法——“想要说服某人”或者“想要表达内心的某种想法”
3,帮助别人——互惠行为,为别人提供帮助
4,塑造形象——在别人面前塑造一致性的形象
5,社会比较——在隐形的竞争中胜利
所以如果你创造的信息能够帮用户完成上面的某些任务,他们就会分享你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像社交中的“货币”一样,能够产生价值:
1,寻找谈资——你的信息能给别人提供谈资吗?
2,表达想法——你的信息帮他们说出了内心想说的那句话了吗?
3,帮助别人——你的信息能够让他们帮助自己的朋友吗?
4,塑造形象——你的信息能否代表他们的形象?
5,社会比较——你的信息是否让他们看起来更有地位?
所以,与其给用户“人民币”诱导分享,不如直接给他们这5种“社交币”:
一寻找谈资
社交往往从聊天开始,而聊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寻找谈资”——想想你缺乏谈资的情形吧,你们不得不通过询问对方的家乡等来辛苦地寻找谈资,这是有多么无聊。
因此如果你创造的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谈资”,就相当于给了他们“社交币”,让他们可以拿去聊天。
那么如何为别人提供这种谈资呢?
重要的办法就是“寻找有违常理的戏剧性冲突”。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布隆代尔曾经说过,最适合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就是:
《我在FBI工作时如何通过与狗熊发生关系而找到了上帝》
所以,你需要找出你想表达的庞大信息中,真正违反别人的第一直觉的地方。
比如:
好奇心系列:“你知道吗?麦当劳其实是个地产投资公司。它真正的赢利点并不是卖汉堡,而是……”
营造反差系列:“我们是初创的手机品牌,但是却是世界上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或者“我们用豪华跑车送煎饼果子”。
“最”系列:“XX发布了世界上最薄的智能手机”或者“XX开始售卖世界上最长的烤串——足足2米长”
“首先”系列:“XX发布了首款能识破谎言的手机”或者“XX研发了可以飞的自行车”。
“傍大腿”系列(把信息附着在一个知名概念上):“我们卖的煎饼被吃过”或者“创始人砸掉100台iPhone,跟苹果宣战”。
……
这些信息之所以容易成为谈资,是因为他跟我们日常所见的现象不同,违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预期和直觉。
而大脑一直是变化非常敏感,但对固定的事物并不敏感。所以警示灯才会出现明亮和颜色的闪烁变化,以提醒人们的关注。
所以如果想在“谈资”领域创造“社交币”,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出你的产品、创始人等一切信息中,违背别人第一直觉的部分。
而一个重要的检验方法就是,当你创造出这样的信息后,你觉得别人会不会这样说:
“哎,你知道吗?刚刚……”
“你听说了吗?昨天……”
“现在我才知道,原来……”
感谢您看了这篇文章,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想了解更多可以微信搜索“秦绪文”,也可以直接加我的微信(qinshituan),这里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