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芬,徐林芬讲师,徐林芬联系方式,徐林芬培训师-【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徐林芬:亲子智慧——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提要
2016-01-20 11857
对象
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者、企业或社团组织
目的
通过培养和谐亲子关系来改善整体生活品质
内容
亲子教育大背景:亲子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9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毒品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早恋早孕、性爱堕落、盲目追星、意志涣散、不擅理财、与老人冲突、自虐自杀、未成年合法权益、单亲(或隔代)教育、团体斗殴、伤害事故、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夜严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甚至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在欧美发达国家,每300—5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家庭教育机构有700多家,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就形成了父母教育的理念,对父母自身教育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对儿童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 总体的构思:先从孩子的问题行为入手,让家长了解到如何看待、转化孩子的问题行为,然后是在亲子中比较重要的孩子情绪的处理,以及亲子沟通的方法。引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与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前面的具体方法。 再介绍孩子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与父母的应对方法。 最后,引导家庭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将来对孩子的影响,从更在道的层面的系统角度来调整。 对感受宽容对行为严格 一、孩子问题行为的来由与处理 (由日常生活中父母眼中孩子的问题出发,通过让父母看到平时生活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开场:1我的孩子介绍;“天气报告”亲子教育的困惑,写出孩子的问题行为 (解答四种经典问题行为):孩子为什么拖延、不爱学习、不自信、不听话 故事:小鸡的故事; 讲解: 拖延:增加任务+不奖励、肯定努力+超出能力的要求 不自信的原因:父母打击、否定、不断地指正、与他人比较 自信的来源:尝试、学习、再尝试、再学习+父母鼓励+信任+与自己过去比较 练习 练习1:行为是如何被环境强化的 ABC活动:A孩子,B父母 C观察者 A向B说高兴的事,B不反应,拒绝。A分享体验 A向B说不高兴的事,B接纳、支持鼓励,A分享体验 三人组讨论: 练习2:两人组 AB,一为父母,一为孩子,A不断重复否定B的话,B感受身体里的感受。 练习3:接纳练习 我想让你知道的是 我不想让你知道的是 我知道你是 我知道你还是 我知道你同时是这两者 2写下观察到的(自己的或他人的)孩子的好的行为。 三人组讨论:好孩子与问题孩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列举父母和老师自己的问题行为 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 培养高自尊的孩子 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独特性 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权利 时间的安排 练习:家长们写下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是没有做到的 ,哪些是做得好的,再小组分享。 绝不打骂 练习:家长写下自己打骂孩子的行为,两人组练习体验孩子被打骂的感受。 培养爱学习的孩子 营造家庭氛围 亲子阅读 孩子在学习时有良好的感受 不管成绩好坏,都被同样接纳 家长对学习持正面信念 尊重孩子的天赋、学习方式 练习:父母分享自己家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发现自己有哪些不对的做法,问答互动 抗挫力 培养孩独立 允许孩子为他们自己做事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允许孩子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而努力 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 孩子从他们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不要干涉孩子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练习A:两人组,一个扮演4岁的孩子,另一个父母 把豆角吃了,蔬菜对你有好处。 等一下,让我来替你把拉链拉上 你累了,躺下休息休息 我不许你和那个男孩玩,他会说脏话 你真的不需要去厕所吗? 你的感受—— 练习B:两人组,一个扮演9岁的孩子,另一个父母 不要穿这外衣,绿色不适合你 把瓶子给我,让我来替你把盖子打开 你要我帮你做作业吗? 放学回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 你怎么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 父母讨论与分享感受 4孩子需要什么:被看到、接纳、尊重、夸奖、批评 练习:两人对视 很多人不习惯这个练习,会以笑或其他动作来逃避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练习表明你能否允许别人进入你的心灵,你是否愿意与他人有心灵上沟通,从这个练习中大家可以了解到自己平时与人沟通的习惯。很多人平时与孩子与伴侣沟通时是没有眼光接触的,这样就无法与另一个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很难有真正的亲密,而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与渴望的。当孩子从父母的目光中得到支持、关爱时,心灵将得到很好的滋养,才能具备爱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妈妈,是婴儿的镜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反之也一样,你看着一个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于对婴儿打开。 有时,妈妈这面镜子总是没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婴儿,于是,婴儿就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一个人太脆弱,多是幼时没被看见。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二、情绪与感觉议题: 20世纪末最大的反讽是人类终于发现感觉比理性更重要,但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里,几乎都认为感觉无用论。 据一项心理学家的统计,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中,有百分这八十二是在表达感觉:喜欢、讨厌或生气;父母亲回应孩子的话中,有百分之四十四在否定孩子感觉。 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孩子感觉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你不要哭了,妈妈明天带你去动物园玩 不哭就给你 买玩具。。。 乖,妈妈疼,不哭不哭 情绪是决定关系的因素;情绪是行为的动力;感觉是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接纳、辨别、肯定、解决 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尊重) 带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事;(如果你是对方,你会怎样?) 练习1:两人组模拟孩子情绪安抚练习 9岁的小明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在,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 1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你看上去很失望? 练习2:练习分享 最近家里发生的与孩子的冲突 练习3: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说“我爱你”) 家长语言技巧:正暗示 有效地倾听:使身心痊愈。卡尔罗杰斯: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 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仔细有兴趣地听 不要猜意思 不要打断 肢体语言 适当回应 倾听练习:一对一或一对多。一张样图,一个描述,听者根据指令画图。结束分享感受 练习 有效沟通: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留意发生的事情(观察),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判断或评估 表达感受 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具体请求 练习:三人组,选择一件最件与亲人沟通中的问题重新演绎,一人观察,轮流 允许自己和孩子合理地表达愤怒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了(或写下来) 体会自己的需要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练习:回想最近件发生的一件让你愤怒的事情,感到情绪后观察自己的想法、需要和感受。分享 处理年幼孩子的愤怒:画出来、打沙袋、陪伴 三、沟通的层次和沟通姿态 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就事论事,不指责过去的表现。 重视和关怀才是沟通的目的 让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 学会认同孩子。 五个层次:招呼;事实;想法;感受;敞开心扉 沟通姿态 功能不良的应对/沟通姿态 讨好 指责 超理智 打岔 寻找沟通的一致性 所有的沟通都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自己,他人,情景(情况): ——如果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是指责; ——如果只有他人,没有自己, 是讨好; ——如果只有情境, 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是超理智; ——如果既忽略自己,他人,也无情境,是打岔。 在萨提亚模式中,有创造力、自信、负责任、接纳的应对姿势应该是“一致”。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就是学习同时关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适合的回应: 首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内在在发生什么? 其次,你周围的现实环境是什么?你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再次,对方的心情如何?对外界是否有兴趣?他们什么时候开始自我防卫? 最后,有意识地去做选择你的行动和反应。 通过不断的练习,慢慢学会一致性的沟通。 习惯于指责的人,在原先的反应模式中只关注自己,那么尝试著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选择内外一致的行为、语言反应给对方。关注、了解他人是倾向于指责的人最重要的练习。 习惯于讨好的人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地感受。对很多长期习惯于讨好方式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妨从简单的事情和信任的对象开始练习。 超理智的人总是那么聪明,一不留神又开始讲道理或罗列一大堆的数据、信息。精于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习惯于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脑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 调整起来最困难的是打岔的反应模式,他们习惯了“生活在别处”,这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建议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当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学会活在当下,才能进入与自己接触,和他人联结。 练习:1每个人找到自己和家人的主要沟通姿态 2用身体表达与感受四种沟通姿态(2人组) 3演绎家庭中压力事件时的沟通姿态表达(3人组) 四、冰山理论 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 应对方式-----(姿态) 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 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模式的个人冰山隐喻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的根源问题。而一个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们没有能够一致性地表达自己。这七个因素中的某个和某些因素之间产生了混乱,所以就产生了痛苦。精神分析中的意识和潜意识也是用冰山来比喻的,认为人的意识是被潜意识左右的。萨提亚冰山的独到之处是它把这些根源问题又给细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产生每个问题的较深层问题,如同是楼梯一样,它能让你沿着这楼梯找到你问题的答案。 走这些楼梯的步骤也灵活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迈一步还是几步。 冰山理论应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7张纸依次写下那些根源问题。然后依次站在“个人行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让他清晰地感觉到目前困绕自己的问题;让走到“感受”上,这样做有什么感受;达到目的后再走到“感受的感受”上,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步骤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终要走到“自己”上。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是能让人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根据自己到底是谁做出选择。 练习:1画自己某事件冰山 2冰山个案 五、孩子成长各阶段需要的心理营养(艾瑞克森五阶段理论)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原来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0-3个月 完美照料者 4-2岁 安全感与亲密感 4-5岁 肯定、欣赏、赞美 (6岁前,家长控制环境,不讲道理) 6-12岁 学习、认知、榜样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 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 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12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家长具体养育问答互动 六、如何改变青春期之后的孩子 行为:看得见的冰山 情绪:强大驱动力 思想:行为背后的指挥棒 环境:成长的土壤 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行为,需要从影响行为的情绪、思想和环境做起:接纳情绪,改变思想,改变环境 七、从未来看现在(我感觉这可以去除父母对很多小事的焦虑感,你觉得如何) 练习:时间线练习,让父母去看到20年后孩子的成功,以孩子的角度给自己写一封信,再找同伴读给自己听。 八、原生家庭的影响 练习1:画家庭图:可以让我们看到徙为何拥有这种模式,以及如何无意识地被影响 2:家庭规则的影响:从小在家庭中学会的限制性信念;系统开放性 2原生家庭的沟通互动模式 九、家庭系统关系: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平衡法则,隔离原则,关系优先,系统补位 家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关系空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人生价值的方方面面。许多婚姻问题与亲子关系问题,归结到一点,是家庭系统出现了紊乱,家庭秩序遭到了破坏。 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皆源于家庭系统成员之间关系的混乱与扭曲。决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动力是“爱的牵连”与“爱的流动”。因为爱,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对另一些成员的疾苦熟视无睹。譬如,在一个“闹离婚”的家庭中,孩子就会“生病”,以此来阻止家庭的分裂。在一个母亲残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会很“懂事”,并像“小大人”那样照顾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分担母亲的责任。这就是爱的动力和爱的救助本能。 在家庭或家族系统中,存在一些爱的动力法则,这些法则对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着极为隐秘的影响。了解这些法则,对于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是非常必要的。 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三人之间的“三边”关系都是“正性”的情感,这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出问题,是“负性”情感连接,孩子就会处于“分裂”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放弃对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譬如放弃对父亲的爱,以便和自己的母亲保持亲密与认同——以此恢复系统的平衡。这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法则。 在父、母、孩子所构成的家庭“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有人把它描述为“等边三角形”关系。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受系统平衡动力的影响,“一条边”上的关系出问题,势必引起另外“两个边”的关系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两负一正”的关系,而不会是“两正一负”的关系。譬如,妻子与丈夫闹翻了脸,儿子也会与父亲翻脸,这样才能维持母子之间的好的关系,对于或者儿子选择维持和父亲的关系而疏远自己的母亲。二者必居其一。因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同时失去父母的爱,是难以承受的。 你需要记住,在一个家庭中,婚姻关系是决定性的关系,因此,改善家庭关系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父母双方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单纯就亲子关系进行调整。 2、系统隔离法则 在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处在不同权利等级上,相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其中,父母的权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处在权利的较高位置,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不仅要履行生儿育女的义务,而且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爱。但是,父母却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情感困惑、个人隐私与痛苦展现在孩子面前并要求孩子承担责任,同样的,孩子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解决父母的问题。因此,婚姻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这就是系统隔离法则。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法则,他们在面临自己的婚姻矛盾或配偶一方的婚外不忠时,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参与对丈夫(或妻子)婚外情的跟踪,或者让孩子为自己评理、决定“是否离婚”等等。这些做法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3、系统优先法则 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际的“家庭系统”构成的大的“家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家庭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应该遵循优先法则,否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家庭系统优先法则为: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出现的家庭系统。一个人先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家庭系统中的成员,后结婚生子,有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家庭系统。依据此法则,这个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总是优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先出现的关系优先于后出现的关系。夫妻婚姻关系是建立一个完整家庭的前提,因为这个关系,才出现了子女,于是有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时候出现的关系。依据此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 如果一个男人违背优先法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恋爱结婚组建新的家庭,配偶和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由此产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难以溶入他的大家庭。难怪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常常抱怨:“我给他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他妈一句话顶用呢!”妻子和孩子无法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必然导致婚姻危机以及亲子关系发展不良。 另一种违背优先规则的情况,则更频繁地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够恢复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关注,孩子成了夫妻关系中的唯一纽带。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学或工作离开家庭系统,就会出现婚姻危机与冲突,并可能导致中年后离异。 4、系统补位法则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因为生病离世、离异、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不能发挥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时,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会倾向于去“填补”或“替代”这个空缺的位置,并发展出与这个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父亲的位置,孩子会发展出较多的父性特质,譬如很会照顾妈妈,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很会体谅孤独无助的人等等;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母亲的位置,孩子的母性特质会加强,甚至变成一个极为母性的“小妈”。这就是系统补位法则。“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从子女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据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子因为父亲“长年累月”离家在外,而且不关心母亲和自己的情感需要,不关心家庭,而母亲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依赖型”的母亲,这个女孩会怎么样呢?她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某种“男性化的”、“强悍的”、“假小子气”的人格品质(这其实是一个人格面具而并非女孩的真实自我),以保护自己的母亲和承担父亲未能承担的责任。如果情形足够严重,这个女孩完全可能在青春期变成一个同性恋者。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子女面前,父母责无旁贷地承担其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成熟稳定地发挥父母的家庭功能,独立处理承担自身的焦虑与痛苦,勇敢坚强做人,快乐轻松生活,才是解除家庭“补位”倾向的根本途径。 练习:小组讨论分享:每个人审视自己家庭中的善,在哪些点上存在问题。 亲密关系:性的态度、表达与影响 父母的性太太与关系会隐性地传递给孩子 练习:写关于性的负面信念 十、亲子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无为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的父母才可以做到无为? 父母需要自我成长,活出自己最好的生命,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1认识自我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成年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都不是成年后的生存环境造成的,而是来源于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未曾好好地检视、梳理儿时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早年习得的旧习惯还会在悄无声息地掌控着我们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 重新检视童年经历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帮助我们真正放下过去,转化创伤,面向未来,重塑一个独立的、充满爱的、更健康的自己。学会逐步放下恐惧,懂得如何付出一份成熟的爱并接受这样的爱,完成生命中那些最艰难、最痛苦的转变,与真我相逢。 练习:受伤内在小孩的问卷 内在小孩子关爱练习 2关爱自我 不爱自己的人无法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学不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对于别人无法真正的关心。困此我们必须先爱自己,学会做你自己,然后心智才会释放你。 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费尽尽力压抑自己的感觉,设法去做不是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每一天,重新委托自己善待全新的你,学会给自己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难, 完成原生家庭回溯之后,我们就把目标放在提升内在自我价值上。每个个体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只有当我们可以这样珍视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同样地珍视别人、爱别人。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我们就会对别人充满嫉妒或恐惧。当我们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的时候,当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欣赏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面对我们的生活。 清理过往经历在自我价值上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带领我们提升自己到一个高的自我价值,重塑我们的心灵。 练习:集体讨论“充电方法” A关注:听、留心、注意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感到更冷静、更安心 安抚自己,恰当寻求支持——更好的了解自己 B 从内在改变:关注自己,探索自己的内在过程,为自己的体验作主,成为自我决定者 更新旧观点;管理未满足的期待;把目前不适于我的东西丢掉;把目前适用于我现在的东西添上 C演变: 演变是一个过程包括:关注自己;从内在改变;成长和发展我的内在资源的过程;达到自己最大的潜力 练习:接纳自己的练习 3提高自尊: 自我价值——个人力量的源泉 不珍视自己的人,通常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儿子或女儿。这就会导致他总是想操纵别人,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通常会使双方都受到伤害。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行为反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状况,当我们欣赏喜爱自己时,我们的能量就会增加。如果能够积极协调地利用这种能量在自身内部构建一个运转顺畅的系统,那么就会生成一个坚实的基础,它能够支撑我们富有创造性地、实际地并怀有同情心地面对生活呈现给我们的一切。 树立挑战自我的信心,获得成长的资源,发现事业中的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 练习:写出内在父母否定的声音 自我肯定练习 4情绪与情感 学会化解内心矛盾与冲突,改善心理环境,拥有成熟而愉快的情感体验。 任何一个走在内在成长之路上的人都知道情绪的重要:不应该压抑,而是要面对它们,继而客观地理解,最终放掉。但这整件事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却不是很清楚。 在情绪上平静下来,以及治愈并放掉压抑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从感觉,它让你和灵魂连结,出发,才能做出平衡的决定。 保持安宁而平和的状态,就可以用自己的整个本体去感受,什么才是对你们来说是正确的。而基于情绪来做出的决定,则会偏离中心。所以你们必须先放掉情绪,与自己清明的内在核心建立起连系。 练习:表达愤怒 5良好的沟通能力 拥有独立的人格,掌握一致性沟通模式,是建立健康的人际网络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的基础。 练习:表达与接受
上一篇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天津站 t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