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可以通过其所说的修行方法看到佛教在这方面的发现。观心:观心与参禅,都是定学,我人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刹那不停,俗语说“心猿意马”既此之谓。用自性观心,伐木断根,妄念被心所照,以至自然化于无形。这种控制妄念的方法,可使心情得定。观想,是释迦牟尼在《观无量寿经》中,开示修持净土方法的一种,共16种观想:一、日想观;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树想观-----十四上辈生想观:观临终时佛及菩萨接引壮;十五中辈生想观:观临终时佛菩萨接引及说法状;十六下辈生想观,观临终时化佛及化菩萨接住宝地生莲花中状。象这样由观(观观相)入境,长期习练,若方法正确,出入自如,自然愉悦身心,有益健康长寿。因为,借助记忆的这种特性,能使身心入定,而入定是一种极好的休息(现代一些练习气功的人也追求入定),是对人体很好的调节,而且定能生慧,能使人放弃烦恼,不钻牛角尖,获得无比的解脱,所以说学佛可以不老、不生病、不会死,可以增长智慧道德。这里,不会死,是指对学佛的人来说,死是解脱,是往生,是脱苦得乐,是一种新生。这是由它的生死观和死亡之际出现佛国相所得出的结论。而这一切却正是大脑的功能和记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先辈以他们无比的睿智和艰苦的实践发现了人的大脑这反面的特殊机能和记忆的特性,并对之加以利用,使之有益于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这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事,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事。现在,我们悟透了这一点,它的意义就更富有现实性:它为人类自觉地利用这一发现服务人类的健康长寿、快乐美好、文明和谐生活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并为现代人类在科技领域创立终极关怀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也为创建系统的思维科学提供了前提.
2008年10月初稿
2010年6月修订于北京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改定于无极